当前位置: 首页 > 研修在线
浅议家园合作实践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4 字体:[ ] 浏览次数:

浅议家园合作实践性研究

南通市北城幼儿园 秦勇华

摘要

通过浅议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借鉴吸收不同学科的理论,扩展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视角,充实其研究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以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1、幼儿园老师与好家长家园合作的重要性2、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家长的类型 3、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有哪些 4、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字: 幼儿园教师 家庭教育 好家长

一、幼教老师与好家长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一)和谐的家园合作有利于幼儿成长

和谐的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幼儿刚入学的第一天,幼儿离开父母开始学校生活,对于一些喜欢哭闹的幼儿,教师会发很多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到学校里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其实学校的生活也很有趣。当然了,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的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要很好的配合学校的工作。例如为孩子准备一两件孩子平时最喜欢的玩具,为孩子准备一身换洗衣服,孩子的每天穿衣要方便简单便于穿脱。另外,家长要把孩子们的喜好告诉幼儿园的老师们,便于教师与幼儿更好的相处。总之,很好的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二)家园合作有利于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刚刚接触学校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更为重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在幼儿园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奠定孩子素质基础最为重要的方面。例如教师针对小班的孩子们来说,一年下来一定要学会并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会穿脱衣服、自己吃饭、饭前饭后洗手、礼貌待人、不吃零食、不拿别人的东西等)。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在学校老师会时时刻刻的关心并提醒,在家父母要做到不溺爱,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时刻监督着。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帮助和监督对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很重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家长的类型

(一)能够理解幼儿园、支持老师的工作

幼儿家长要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支持老师的工作,促进了孩子的更好发展。例如老师布置学生作业需要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小中班的幼儿,比如本周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游戏教材要求每个小朋友周一带一个自制的布球到班级来,这个作业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了。首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找齐材料(布料、棉花、针、线、剪刀),然后由家长完成制作过程,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够边说边做做好了。

(二)能够正确引导、启发幼儿

家长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有时候会胜过于老师的引导,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妈妈说的。这时候老师就要根据孩子的观点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孩子的说法正确的话,教师可以说:妈妈说的没错,我们一定能做的最好等等激励的话。若孩子的观点不正确的,作为老师要找打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幼儿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要告诉幼儿如果你做的对的话,以后你会越来越棒的。

另外,幼儿经过在幼儿园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不管自己做的正确与否,常对妈妈说的一句好是:这是我老师说的,就是这样子的。有一些做法是正确的,有些错误的做法可能是孩子们强加给老师的。这时候家长就要告诉幼儿正确的做法,当然,不能说某某老师说的不对的话,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印象就不好了。也就是说家长要正确引导幼儿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可以盲目的评价任何人。当然正确的引导对于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有哪些

在家庭心理环境中,家长的性格,兴趣与才能是至为重要的。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与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儿童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的。

1.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能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例如: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但想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例:有一位母亲在买菜时买回了一条青虫,女儿要饲养,母亲没有阻止女儿的行为,而是配合女儿在饲养青虫的过程中,引导女儿观察、探索,逐渐使女儿知道了青虫的蜕变,明白了青虫的习性,最后消灭了青虫。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日渐浓厚,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儿童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儿童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与友爱。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现在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我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那么,父母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能有助于形成儿童的健康心理呢?曾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实,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的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的更加反抗、暴烈。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家庭父母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放任型家庭中父母

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养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严厉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为此无视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设置许多清规戒律,并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施行正规学业教育。最近,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数次将火碱、硫酸倒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5只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狗熊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的行为能用“好奇”来简单解释吗?其实,在刘海洋仅两个月大时,其父母就离异了,刘海洋由母亲抚养成人,在这个单亲家庭中,母亲过于注重儿子的学业,盼望儿子早日成材,而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求,长期不平衡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刘海洋的不健康心理,刘海洋对狗熊的伤害行为,恰恰表明他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应有的公德和法律意识。甚至有些孩子做出令成人都无法想象到的事情。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导致的后果是无法估计和预测的。

第二,民主型家庭中父母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据报载,一对孪生姐妹竟然用老鼠药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要求她们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而她们的成绩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距甚远,父母平时又经常责骂她们成绩不好,却忽视了女儿成绩不好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心,没有耐心和细心,一昧责怪和数落女儿,以至于被父母“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于是就想到把父母整死以争取自由,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可见,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幼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而影响家庭心理的诸多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他们的合力就如同一个磁场,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家庭心理环境,就能使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个性。儿童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四)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陌生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适应幼儿园很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多给孩子们制造家的感觉,让孩子们感觉到,幼儿园生活很有趣,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2.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活环境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重要一方面,现在社会的幼儿都是家里的宝,娇生惯养,都是在父母、爷爷奶奶的呵护下健康长大的,全家人围着宝宝转。到了幼儿园以后,许多生活习惯要自己养成,要自己学会上厕所,自已穿衣服、鞋子,自己吃饭等等。脱离父母的学校生活让孩子们失去了依赖,慢慢学会了独立,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四、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健康儿童的成长,需要和谐、愉快、充满爱和上进心的心理环境,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是家长们时刻应当注意的。有经验的父母都善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家中。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规范,由于幼儿年龄很小,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时候做父母就要为孩子们多树立榜样。主要从一下两面讨论:

(一)作为家长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打麻将成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孩子在不在场都会讲一些粗话,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学坏了。还有的家长频繁请客,经常大吃大喝,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困扰。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认同作用很重要。在家庭中,孩子的认同首先从父母开始,即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对家长来说,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千万不能忽略自己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成长环境。
 (二)作为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开展亲子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亲情这一方面进行相关教育,例如开展教育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爱我你就抱抱我“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张让幼儿明白父母是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让父母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

案例:幼儿体育比赛

比赛内容一:

参加人员:幼儿及家长、发令1人,记录1人

袋鼠跳接力赛(布袋跳)

道具:袋鼠袋(麻袋)跳绳

参赛人员:每班为1组,共6组,每组8对,每对由一家长带一孩子参加比赛。

比赛距离:20米距离

规则:(1)家长在起点线、孩子在折返线。(2)家长将双脚套在麻袋内,用手提着。(3)比赛开始,双手提着袋口向前跳,沿跑道前行20米,通过折返线后,孩子跳绳返回起点线;比赛中途跌倒,可爬起继续(4)另一对家长与孩子继续开始,依次类推;(5)最后哪一组所用的时间最少,哪一组就是获胜队。

比赛内容二:绑腿跑(2人3足)

参加人员:幼儿及家长、发令1人,记录1人

参赛人数:每班为1组,共6组,每组8对,每对由一家长带一孩子参加比赛。

比赛距离:20米距离

规则:(1)家长的一只脚与孩子的一只脚绑在一起。(2)比赛开始了,2人从起点向终点走去或跑去,一对走完或跑完后另一对开始,依次类推;(3)最后哪一组所用的时间最少,哪一组就是获胜队。

案例分析:

活动的种类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指导和帮助家长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进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实践,做到:真正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进亲情。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也不断的和家长讨论活动的细节部分,使得活动顺利开展。

五、结论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理解和沟通”的问题不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双方积极互动的前提,也是影响家园合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家园合作出现的问题,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产生更多好老师、好家长的源泉。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目录:

[1]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 太原:希望出版社,1993

[2]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郑晓边.学前教育机构环境质量评价[J].幼儿教育,1989(1)

[5]黄一民.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12)

[6]郑慧琦,胡兴宏主编.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绕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