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本是一种以图画内容为核心的叙事型读物,是当今受到全世界教育者推崇的幼儿阅读书籍。尤其是绘本简明的叙事形式和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画,都能快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基于此,本文从绘本的叙事艺术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了幼儿表现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绘本;叙事艺术;幼儿;表现性学习
引言
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活动中,不仅可以从色彩丰富的构图中获得愉悦的情绪,还能从简明的叙事情节中,了解故事的内容,既能积累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表现力,当幼儿完全被绘本描述的情节吸引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开启自我表现的灵感之门,不管是模仿其中的人物形态,还是尝试演绎其中的片段,都是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一、绘本叙事艺术简述
1.绘本语言
语言是一种不受时空束缚而直接展现作者思想的出口,简单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更为准确快速的掌握故事内容的大意,继而通过图画的辅助寻找更深层次的隐藏涵义。在幼儿绘本作品中,语言文字不仅具备基本的属性特点,然而有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由于幼儿绘本的目标阅读人群是学龄前儿童,因此,作者通常都会站在幼儿的视角,以幼儿思维撰写符合儿童实际年龄的叙事性文字,往往文字表达十分简明,也不会采用较大语言文字篇幅交待整个故事发展,而只是运用语言对故事的部分重要场景或是图画表达不完全的地方进行说明,绘本的故事走向颇为开放,会给幼儿留下充足的畅想空间。
2.绘本构思
绘本的构思可以说是其能否吸引人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绘本的核心构图工作,更是尤为重要。作者在确定构图时,会遵照故事的主要脉络与风格,结合绘本的故事内容进而确定。并依据不同的场景,将背景、人物等各个要素,和谐地放进同一个画面中,最后,根据统一的风格将片段组合。当然,在开始构图前,作者已经明确了各个艺术形象,构图时,需要再确定每一个独立元素在场景中的具体位置。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将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在保证主角突出的基础上,确保画面整体性与协调性,再将作者想要赋予角色的感情与思想等全数呈现出来。但还有一点应该尤其注意:作者不应局限于幼儿绘本的角色造型,只因为“幼儿”二字,便全部朝着可爱和卡通的方向探索,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其实只要绘本的整体思想与幼儿思维相契合,与绘本故事的情节发展相协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都可尝试[1]。
二、绘本叙事艺术的表现力探究
1.视点表现力
视点表现力就是指围绕绘本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为主要视点,由他带领幼儿探索整个故事,而幼儿读者们也会跟随着这一角色视点不断移动,逐层深入探索。视点的具体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画面的艺术韵律性,增加读者的代入感。同时,通过合理利用视点,还可以对故事的发展进行线性引导,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通常作者还可以采用根据故事场景的设定而挑选一个重要人物作为视点,结合角色设定,通过创设疑问、制造悬念的方式,不断移动视点。
2.镜头表现力
绘本作者除了应用视点作为重要引导外,还可以借助对故事结构的巧妙设计来提升画面的动感。作者通常在构思幼儿绘本的构图设计时,会采用连续构图方法搭建整体场景。他们会根据故事设计的情节,将一个个单独的场景有序串联起来,这样的有机结合式结构可以将故事发展的时空感呈现出来,使得故事的整体脉络十分清晰。譬如:卡罗琳的幼儿绘本《我带月亮去散步》,就是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格外美丽的夜晚世界。小男孩和月亮成为了“好朋友”,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很多虚实相间的展现形式,对绘本画面进行场景转变,而读者也随着这种变化和小男孩一同探索夜晚的世界。作者正是借助对空间游走的不断切换型表现,而逐步让幼儿读者产生对夜晚世界的全新认识,进而对月亮也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进而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双线表现
双线表现是指在绘本故事中有两条主要故事线索在同时交替进行,当故事中的其中一条主线内容在进展了部分之后,便不会继续,而是转到另一条主线上,这样便会创造出一种格外跳脱的活跃感,让幼儿读者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进而有效激发读者的持续阅读热情。这一在不同场景之间变换移动的形式能在清晰展现故事内容的同时,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当应用双线交叉表现的创作方式时,还能让读者不断在新奇的探索中切换,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短而快的节奏也能契合幼儿的心理和情绪波动,有利于与绘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这也证明了双线交叉的表现绘本创作艺术表现形式抓住了读者的情绪控制力。
结束语
通过对幼儿绘本的叙事艺术与表现性学习内容的介绍,有利于作者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深入了解而在创作中更加有的放矢。创作者应从幼儿的思维和视角入手,不管是对绘本的故事情节发展,还是具体的画面构图设计,以及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合理布局和设计,都是为了创作出更受幼儿喜爱的绘本作品。
参考文献:
[1]江秋红. 绘本的叙事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