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串区?
戴玉美 2022年10月13日 研训一体
幼儿游戏串区,教师应该提醒和制止吗?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串区”情况?
首先必须明确,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选的游戏活动,是孩子喜欢并且经常玩的游戏,因此更不能简单地把“串区”划归为违反常规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到幼儿频频“串区”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无所事事地到处走还是有目的地选择,抑或是其他原因。然后,以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为目标,适度地指导和介入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武断地提醒和制止幼儿不要串区。
这便是“规则”与“自由”之间权衡的问题,可以从幼儿个体差异、游戏材料、游戏规则、教师指导等四方面进行分析,找寻“串区”现象的缘由,并借此制定自由、宽松、自主活动氛围的有效策略:
(一)因幼儿个体差异出现的“串区”现象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尽相同。由于幼儿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亦会在游戏交往中出现个体差异,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串区”现象。如一个幼儿因为自己的能力缺乏,对区域游戏不能适应就多次串区。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与孩子虽然都是处于相仿的年龄段,但是他们存在着个性和能力的差异。能力强的幼儿在不同的区域都能自主游戏,能力弱的幼儿因自己能力弱或内向,在遇到困难或不能融于群体时,就会选择逃避——反复的“串区”。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成长规律,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需要不同,所以个体差异也不同。
为了遵循幼儿的个性差异,在区域活动中应做到:
1.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观察每个幼儿在语言表达、交往、活动兴趣、目的性、持续性等各方面的不同差异。了解和掌握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活动及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二)因游戏材料欠缺导致的“串区”现象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游戏区域,可是幼儿到区域后发现玩具和材料和以前没有二样,如建构区就是几块积木,益智区就是拼图,科学区就是一个放大镜和几块磁铁; 图书区就是看腻了的基本图书,小吃店就是一根食物串各个几个做好的现成的点心.....胆子小的,硬着头皮摆弄;胆子大的,嘴里就念叨“老玩这个,不好玩”,有的就干脆“串区”。看看所有的区都是一个样,就出现反复“串区”情况。
这些说明不是孩子想不停的“串区”,而是枯燥、单一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感到“冷”。这样的“冷区”,即使孩子畏惧老师的“提醒和制止”会屈从,但不自主,不自由。让孩子愉悦不起来,创新不起来,游戏精神体现不起来。怪孩子喜欢“串区”?对吗?
最新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者以学习的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
为了使区域活动能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需求,教师在各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中应遵循:
1.材料的投放要遵循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拼图为例,幼儿拼图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拼不完整→能拼出轮廓→能在提示下拼完整→独立完成拼图→合作完成大拼图,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2.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如班级提供的一些拼图,要么难度低,幼儿一拼就成;有的是购买的拼图,小学生都拼的费劲,由于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趣味性不强,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研究教材,发现教材游戏的趣味点,为幼儿提供足够幼儿游戏的材料。
3材料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实现发展目标
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
幼儿学习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拔萝卜、走飞行棋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逛超市、下棋等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因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硬币等)以及自制玩具(如我们教师自制的孔雀计算板、绕线猫咪等)。
这样孩子们不会在玩益智区时说,又玩这个,经常玩这个,一点都不好玩,他们会因为有趣的材料,有难度的材料而对区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玩了还想玩。
(三)随规则而变的交往式的“串区”现象
在游戏材料充足、活动内容丰富、适宜的前提下,为了避免幼儿频繁串区,帮助他们养成专注活动的习惯,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如选区后要在本区域专心活动,如果有需要可以到其他区交流,如果不想在这个区活动了,可以收拾好玩具材料,重新选择其他区域。可以将选区的活动与其他区的活动交流互动。如泥工区做好的“饼干”、“糕点”可以送到食品店;表演区的“演员”可以到美工区定制表演用的花纸伞;建构区的“工人”累了可以到休闲吧喝杯果汁;娃娃家的一家人可以锁上们到超市、小饭店游戏,可以到美工区参加美工坊的游戏等。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化规则,通过灵活的规则让区域游戏“活”起来,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要注意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区域材料、活动内容以及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动态,教师的指导策略要根据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灵活变换。
所有的老师要明确: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它的目的不是限制和控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确保全体幼儿能够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并获得自由、自主的发展。要明确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需求、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内在需求、是幼儿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应是空洞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框框”,串区在合理的规则下应该是有利于幼儿的区域活动的。
(四)缺少教师引导而出现的“串区”现象
陶行知曾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教师是一个有意识的指导者
区域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如在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便可以去引导他们,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都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把自己仅仅作为纪律的维护者、规则的体现者、活动的监督、是非的裁判者,而应注意挖掘幼儿游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以减少幼儿不断“串区”的情况。
2.教师是孩子的活动伙伴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以孩子的身份介入活动,这样孩子们在区域中会玩得更加投入,也不会频繁“串区”。
3.教师的指导要讲求艺术性
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孩子最多的活动。当孩子的行
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介入。注意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主动参与活动。
幼儿在进行自主性区域活动时出现“串区“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教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对症下药,我们要重视幼儿自主性,特别要强调调动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投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更新观念,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加以改进,要深入到幼儿中去,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了解和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的放矢,这样我们的区域活动才能越玩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