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资讯 > 学校动态
如何预防流感?这份“秘籍”请收好!
发布时间:2019-01-15 字体:[ ] 浏览次数:

        最近正值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流感要如何预防?怎样判断是否得了流感?这份预防流感“秘籍”就送给各位学生和家长,一起来预防!↓↓↓

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流感按其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四个型别: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等)和乙型(B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C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D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且未发现人类感染。

流感有哪些症状?

●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 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流感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显著增加,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

得了流感,如何治疗?

        当看到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连续高烧,无精打采,家长们心也跟着碎了。于是冰敷贴满全身、酒精擦脚板心、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怕着凉……在“对付”孩子的高烧上,家长们经常病急乱投医,使出各种保护措施,不过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让孩子更舒服,还有可能“帮倒忙”!

         正确的儿童降温方法: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相结合

        这两种降温方法都是对症治疗,能提升孩子的舒适感,减轻炎症致热因子(炎症反应)引起的全身不适,避免发生高热惊厥。

        家长应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度且持续物理降温无效时,建议及时用退烧药退烧,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体温,防止体温快速上升引起惊厥。

        如果经过服用退烧药以及多喝水、充足休息等护理,孩子体温逐渐下降,可继续在家观察,继续做好护理。

        像很多疾病一样,感冒发烧也需要一个痊愈过程,很难立马“药到病除”。一般首次就诊三天后孩子仍发热或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才需再次前往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流感?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

         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5.冬春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6.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7.饮食注意:患流感后,宜清淡饮食,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8.接种流感疫苗。

预防流感,朝晖在行动!

 

        对于预防流感,朝晖园里的每一员都在做好各种预防措施。老师们不仅在早晨的朝仪课,给孩子们宣讲“如何预防冬季传染病?”,下课还会提醒孩子们及时开窗、开门通风透气。为了防止病毒、细菌的入侵,各班家委会还贴心地为班级准备了洗手液。在中午吃饭前,老师们会让孩子们及时去洗手,或用湿巾纸擦手。

        其实,病毒在外界的生存能力很差。它们怕阳光中的紫外线、怕洁净、怕干燥,在新鲜的空气中病毒会很快丧命。

        学校按每天学生晨检情况,安排保洁员对教室消毒。保洁按照总务处要求,用“84”消毒液,配比对教室全面消杀。保安师傅也会利用晚间巡逻时间,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教室消毒。

        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流感病毒活动强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家长朋友们应提高防病意识,加强家庭成员的健康防护,最大限度预防流感等传染病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