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育随笔
“随文识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体:[ ] 浏览次数:

“随文识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文识字””力求识读结合、识用结合,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随文识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追求“字理共生”“字意圆融”的境界。通过“随文识字”,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起来,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指导策略

识字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结构编排上看,识字可以分为“专题识字”和“随文识字”。相比较而言,随文识字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词义。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随文识字””力求识读结合、识用结合,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将“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从而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随文识字:让语文教学“字理共生”

对于识字教学来说,其主要任务有三:其一是识字形,其二是读字音,其三是理字义。识字形、读字音、理字义都可以融合在语文课文教学之中。一般来说,字义、字理等都要在一定的汉语情境中才能获得真切的理。纯粹的字理、字义的讲解是枯燥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文识字,能促进学生对字理、字义的理解。

1.语境:随文识字的摇篮。

语境,即语言环境、语言情境。一个汉字,只有放置于句子、放置于语篇、放置于语境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在语境中识字,就是要求教师要将汉字融入词组、句子、儿歌、韵文之中,让汉字与学生多次照面,从而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意义。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如《树和喜鹊》一文,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字词嵌入语境之中。比如“孤单”一词是比较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而通过第一自然段所建构的语境,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孤单”的内涵。有学生说,孤单就是孤零零的;有学生说,孤单就是冷冷清清的;还有学生说,孤单就是没有朋友,等等。在语境中识字,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字义、词义,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图片:随文识字的媒介。

随文识字,不仅可以将生字放置到课文中,而且可以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识字。相比较而言,图片因为其形象性而更能让学生理解字理、字义。同时,借助于识字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插图功能,让学生围绕着相关的汉字说图意,将识图与识字进行积极的互动。比如“碧绿”“金黄”“火红”这些词语应该贴在什么太阳下面?比如“清凉”“香甜”“温暖”这些语词应该贴在什么太阳下面?等等。在字图结合中,汉字与图片能积极互动,因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字义、理解了图意。试想,如果让学生直接认读生字词,学生未必就能有效地识记,更未必能深刻理解字词的含义。

3.生活:随文识字的土壤。

随文识字,不仅仅指识字要紧密联系课文,而且指识字要紧密联系与课文相关的学生经验、生活等。在生活中识字,就是要将字词与学生的经验、生活建立关联。从根本上说,识字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字词。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包粽子,这样,学生对于“箬竹”“粽子”“粽叶”“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等就会有所了解。只有将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架设课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学生才能形成关于“箬竹”“粽子”“粽叶”等的直观表象,从而有效地化解教学重难点。

二、随文识字:让语文教学“字意圆融”

随文识字,不仅可以借助于语境、图片、生活等载体、媒介,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严格来说,汉字不是纯粹的线条符号,而是融音形义于一体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随文识字的学习空间,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随文识字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引导学生圈画,比如引导学生展示,等等。多样化的识字方法必然助推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1.借助朗读随文识字。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识字的良好载体。有教材作为识字的依托,学生的识字就能获得支点。作为教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将生字巧妙地穿插在语段之中。汉字,是融隐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在朗读之中,汉字的形、意自然便能浮现于学生的眼前。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师可以通过系列问题,组织学生朗读,进而将识字进行分散教学。比如通过“鼹鼠收到包裹后,请教松鼠太太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出鼹鼠的谦虚、懊丧的心情,认识“破”“漏”“懊丧”等词语;比如通过“鼹鼠来到刺猬太太家看到了什么?”“鼹鼠来到狐狸太太家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出鼹鼠的惊奇、奇怪的心情,认识“绚丽”“五颜六色”等词语;比如通过“松鼠太太明白了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恍然大悟的心情,从而认识“礼物”等词语。最后概括形成对课文内涵、意蕴的深刻认知,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借助表演随文识字。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动作、具体形象为主导的思维。识字,不仅仅可以借助于图片、视频等来进行,而且可以借助于直观的动作表演,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体验。对于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学生来说,表演识字更具有魅力,更能让学生理解字义、文义。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对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动作,学生是非借助表演而不能理解其含义的。作为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准备道具,助推学生对词语、课文的理解。“小水珠是怎样躺在荷叶上的?为什么说荷叶是摇篮?”“小蜻蜓是怎样立在荷叶上的?小青蛙是怎样蹲在荷叶上的?”“小鱼儿躲在荷叶的哪里?”在直观的动作表演之中,学生对“躺”“眨着”“立“蹲着”“游来游去”“捧起”等表示动作的字词,获得了深切的感悟。比如当学生表演“立”的时候,他们踮起脚尖、伸长双臂、直视前方,。在具身性的表演中,学生感受、体验到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欢快之情。

3.借助圈画随文识字。

圈画是随文识字的有效学习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笔,将一些生字词、关键字词等画下来。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将表现太空生活中的趣事的词语画下来,如“绑在睡袋里”“吸管的饮水袋”“带钩的鞋子”“网格的地板”“密封浴桶”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空中喝水、睡觉、洗澡等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有趣”,围绕着学生圈画的字词,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航天员的生活进行感知。借助圈画随文识字,将生字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主动圈画生字词。通过圈画生字词,为学生的深度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随文识字”让生字的音形义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紧密结合。教师以识字促阅读,寓阅读于识字之中。随文识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追求着一种“字理共生”“字意圆融”的境界。在随文识字中,识字与阅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识好字”“学好文”的双重教学目标。随文识字,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字本位与语文课程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

[2]刘树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徐艳.汉字素养: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核心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 2016 (10) :20-22.

[4]徐通铿.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6):2.

[5]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J].文史知识,2015(4).

作者:倪天凇

发表时间:2020.11

刊物名称:《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