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诞生在这间教室里,落地绽放开璀璨而夺目的光芒。不大的空间里挤满了各种杂物,天花板居住着价格不菲的灯光设备,五颜六色的海报和手工制品穿插在其间,这样一对比,桌椅们好像变成这个教室里唯一平凡切题的物什。
这是第56号教室,一间普通又不普通的教室。雷夫老师就是在这里和孩子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看着曾迷茫的眼神逐渐坚定,苍白的未来逐渐绚丽。那些非母语的学生们走出教室,却走向了别样的天地,他们把自己的身影驻留在各行的顶尖之处,也把恩师的名字镌刻在专属的奇迹上。
雷夫老师,伫立在炙热的奇迹赞誉之中,今日的光鲜背后却是难言的种种。曾经,这间教室被反对者砸烂,所做的改革被家长们反对,艰难的前进要被同行业的冷眼不屑阻拦。最阻拦的莫过于白费的心血努力却未取到预期的效果,心爱的学生长大后却与自己分道扬镳,恶行相加。他并非圣人,难免心灰意冷,想帮助困难的孩子点燃酒精灯却未想将头发点着,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不是平凡之辈,因此事重振信心:“我告诉自己,如果我这么在乎教,在乎到连自己的头发着火都没发现的话,那我就走对方向了。从那以后,我决心要用“像头发着了火似的”态度来教学。”
他做到了,那点被酒精灯燃起的星星之火熊熊烧起,无法被扑灭,点燃了自己,燃烧了教室,愈来愈大,滚动着变成奇迹的光热。这是心之火,是一行业做到极致的标杆之火;星星之火,因一人变成奇迹之名。
一、“极道”即是雷夫老师之道
奇迹的背后是火焰,火光,火热,更有极道的诠释。“极道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你生来拥有天赋,不仅每天都比其他人更努力些,而且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甚至到死亡前一秒。”雷夫老师若在我们身边定会被说成“疯子”。哪一位教师会自费购买如此多用具,会花费如此多时间在教学上?他不是将教育当作一件普通的事,而是将其成为了自己的全部。在之前的十几章里,你或许已经领悟到雷夫老师的“破格”,那在十二、十三章,你会感受到这种将自己燃烧的“疯狂”,将用心做到极致,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每一秒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疯狂”。
第十二章的开头就有这样的一段“高能预警”:“这一章是为已经疯狂投入,但还想做得更多的老师所写的。如果你认同唐·吉诃德的想法,就请继续读下去吧!如果你对教学的热情多到愿意免费教书的程度,就请卷起袖子,准备干活吧!如果你自我期望的最高境界是看着孩子们做到他们从没想到能做到的事情,你就来对地方了。”
我看到这段话时已经感慨万分。想到最近看到的纪录片《寿司之神》,这里有这样的一段话,“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闲时间,还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入行,就是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就是极道的职人精神。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并非是奇迹,是一个人将此精神贯彻的事迹。二十多年如一日,每天6点半打开教室大门,下午4点半送走学生们,一年四十八周,每周六天,每天将近12小时。薪水补贴和同事一样,这样“傻子”一样的行为自然会遭人非议,领导不解。不仅仅如此,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精心安排的校内课程,耗时耗力,几乎整个生活都在围绕此而旋转。雷夫老师切切实实地燃烧自己投入到回报几乎为零的付出之中。除了时间精力以外,那颗进取的心更是难得可贵。看完全书的大家一定会困惑:老师怎么什么都教?雷夫老师本职是数学老师,可他会教大家制作手工品,绘制艺术品,亦会为大家挑选各种各样的影片欣赏。第十三章,那些被推荐的影片名字显露出专业的艺术欣赏能力,那些被当做作业的问题更可见其强大的文学素养。奇迹本身不仅仅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更需要天赋和强大的专业能力。初入职的教师们希望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妨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务实基础,拓展知识面,钻研专业技能。和孩子们一起,你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好奇和问题,不妨在这时候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为他们解决几个小问题,相信许多学生会因此和老师拉近距离。总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教出优秀有素养的学生,教师自身就应审视能力水平,平时的说话习惯。向日葵向阳生长,人亦然。努力,拼命地成为学生们眼中那一轮太阳吧,温暖而充满力量。
二、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
说到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本章的话题“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在我国教育环境中稀缺的品质。首先就如文中言,第56号教室有属于自己的《圣经》,将如何解决问题的通用手段整理为四步骤,教授孩子们在思考时可以遵循这些来,我们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充沛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力需要规范引导,小心呵护。这样简单明了的步骤正是所需要的,这样的能力正是所要发展的。在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能力越来越被重视,每一单元都设置相关能力目标,每一篇课文选择都服务于专项能力锻炼。目前同时盛行“双减”之风,要真正减负,就应该从“能力培养”入手,只有增强相关能力,只有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能节省许多重复演示讲题的时间,就能够真正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予鱼”。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真材实料,不是繁琐的题海战斗,正确重复一千遍是正确的,错误重复一千遍也依旧错误。只有将思维步骤条理化,只有自我审视、独立思考才能真正解决长久的问题?
又为何说独立思考是一种习惯?我们的课堂上不缺少有能力,会思考的学生,但其中的很多人无法真正独立。老师让大家小组思考讨论,这一大热的学习方式就有此显著的缺点。一个小组成员中大概率有外向积极的,也有内向消极的。领导型的学生往往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小组讨论的结果个人化,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有答案即可,长期以往,自然形成了惯性思维,“靠别人的答案即可,何必自己动脑?”所以说独立思考也是一种习惯。特别是在点名回答这一环节,也暴露问题诸多:为了顺利推进教学任务,老师往往会点名往常回答比较优秀的学生作答,长期以往,别的学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只需这些人思考即可,我们不用”。追根究底,课堂并不是完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的,理应是辅助于学生们全方位发展的。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也好,提问也罢,其最终目的不应该是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学生们各种各样的答案。正确的答案是完美的,作为教师也不得不去追求,而各种各样的答案是作为习惯和能力的“独立思考”成长的“必需品”。若早期教育奔着“正确答案”而去,那么之后的道路大概率是艰辛的,就好像给人活鱼作为食物,同时抱怨人不勤劳一样。只有在前期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多种多样的答案,去培养“独立思考”这一习惯和能力,才能算上“授人以渔”。不得不说,“独立思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那段“高能预警”句句属实,字字真切,拳拳肺腑之心俱在其中了。
人造的“奇迹”诞生在第56号教室之中,璀璨的光芒像火,像香,像代代教育者心中的雀跃和热情,拿上永不熄灭的火把,背上满满的行囊,厚积薄发,日积月累,再度出发。作为教育工作者,相信更能感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的含义,孩子们在成长,教师也需要成长。在日日夜夜的阅读里,在岁岁年年的学习中,踏上探索和进取的道路,燃烧热情,发扬精神,让一间间普通的教室燃烧,让一位位学子昂首挺胸,胸有成竹地走出校园,走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