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开家长会时这样说道:“如果要问我,什么样的孩子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我想答案就是内心富足的孩子。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是悦纳自己的,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也能平和地接纳自己的不足;内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能够淡然地看待挫折与失意,对人生充满希望;懂得爱与被爱,会给予他人爱和关怀,能够保有同理心、懂得承担责任。”想让孩子的内心富足,父母一定要常把这7句话挂在嘴边。
=
“我懂你的感受”给孩子接纳感
坦桑尼亚作家夏巴尼在散文《童年》中写道:“孩子的忧患对成人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本身却是了不起的大事呀。”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孩子也不例外。所谓“理解”的内涵是承认孩子的情绪、感受的合理性。当孩子被批评时,暖心地说一句:“我理解你,被老师批评了,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当孩子牙疼时,告诉他:“我懂你的恐惧,你可以哭一会儿,但是你不能因为害怕而发脾气,以及忘记我们来的目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彼此才会产生情感链接,慢慢走进孩子心里。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给孩子幸福感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旁的阿婆忍不住呵斥孩子,可作家却安慰小男孩:“慢慢来,不着急。”后来她在书里写道:“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养育孩子,父母要慢一点,耐心一点,慢慢地浸润,温柔地渗透。用耐心喂养长大的孩子,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懂得坚持,亦知担当。
“我们来聊聊天吧!”给孩子存在感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的女儿在日本上学时,他每次和女儿通电话,都能足足通上四个小时。他说:“其实真正有用的话,三五分钟就已经说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是聊一聊女儿最近的经历,问问女儿对自己每段经历的看法。他还会分享曾经自己遇到这些问题时的感受。父母只有通过和孩子多聊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并帮助他去解决。孩子可以在一次次“闲聊”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关心和爱护。这有助于加深与孩子间的情感链接,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被在乎的,从而由内而外生出幸福感和富足感。
“我相信你”给孩子信任感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身边人”就是父母。当孩子想要学习新技能时,请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当孩子面对失败想退却时,请告诉他:“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会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感觉,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内心强大。
“你做得很棒!”给孩子成就感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洪荒少女“傅园慧获得了铜牌,当记者问她有没有遗憾时,她兴高采烈地回答:“我已经很满意了!”并没有体现出不能夺冠的惋惜,心态特别松弛、强大。后来在采访中,傅园慧回答道,父母最常对她说的三句话就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个天才!”父母的欣赏和鼓励会带给孩子成就感,从而拥有勇往直前的底气。
“没关系的”给孩子安全感
当孩子犯错时,与其吼孩子骂孩子、给孩子火上浇油,不如蹲下身抱抱孩子:“没关系,妈妈能理解你。”你的一句“没关系”,不是纵容,而是理解、是关怀,会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爱。
“我很爱你”给孩子归属感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和大兔子睡前进行了一场特别的辩论,那就是谁爱谁多一点。小兔子每次都很认真地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但是大兔子每一次的答案都能胜过小兔子。故事的最后,大兔子说了一句:“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绕回来。”孩子们都希望听到父母这样发自肺腑的表白。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联结,让他们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爱意,正是孩子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核心。把爱宣之于口,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温暖,做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父母多用鼓励和信赖滋养孩子,才能为孩子搭建一个爱与包容的世界。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拥抱幸福的能力。哪怕平凡,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