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表达不满的目的是重新找到关系中的平衡,而非宣泄情绪,或者分出胜负。
就像精神科医生Judith Orloff 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
好脾气,不等于没脾气
在工作或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总被告知要克制,不发脾气,学会接受“孔融让梨”的谦虚思想。然而,现实是:无止境的忍让只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如何取悦他人,而非爱自己。
案例分享:小李是一名在职的工厂员工,平常在公司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时不时还会遭到老板的指责,同事的数落。慢慢地,她也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很少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每次回到家她也不知道如何和女儿沟通,渐渐的,母女关系也逐渐恶化。
案例分享:小程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在与她访谈的过程中,她表示自己每天像在不同的场景演戏一般,上学的时候扮演着好好学生,与朋友交流扮演着好好朋友,回到家扮演好好女儿,问起原因,她说她不敢表露情绪,如果周边所有人都不是真的爱自己怎么办?会失去所有吗?会受到伤害吗?
诸如上述的案例还有很多,而更多时候越是说好话,别人要不就是拿你当软柿子捏;要不就是敷衍配合你,以获取更多利益。谦让久了,容易心里委屈,更容易被忽视。
近年,有专家证明愤怒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若处理得当,可以将愤怒转化为重要的能量,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使我们更加乐观。
在恰当时机,学会正确地发脾气,让你的底线不可撼动,才能得到真正地尊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优雅地表达愤怒?
表达愤怒,不等于愤怒的表达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给到大家:只是通过发脾气来宣泄情绪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自然不能,这种行为方式只会让你失去理智,把事情搞砸。
不管是与孩子,与伴侣、或是与领导,又或是与同事朋友,有效生气,往往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点到为止,不翻旧账。没有底线的吵架,只会伤害彼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吵架之后多数会伴随着关系的破裂,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而生气吵架、宣泄情绪其实也是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冷静下来,通过复盘明确各自的界限和态度,来加深双方的情感。
“有效生气”遵循3个原则
对狺狺狂吠的小人不发脾气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告诉我们,有时候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当有人故意惹怒我们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保持冷静,用一个微笑来回应,或者,我们可以用一种更智慧的方法,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他们:“你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给你的脾气设置一个“门槛”
在生活中,当孩子做了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先尝试用平和的方式提醒他们。比如,可以说:“这个事我们先到这里吧”或者“嗯,我不太喜欢你这样做”。
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提示,但孩子还是继续做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有理由表达我们的情绪。
不要总是想用声音压制对方
当感到生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快。这样,就能晓之以理,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伤心。” 或者 “你这样做让我非常为难,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通过清晰而冷静地表达感受,不仅能够让孩子或身边的人理解我们的立场,还能教会他们如何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与我们交流,记住,真正的沟通不是谁的声音大,而是谁的道理更站得住脚。
四个方法,教你“有效生气”
承认自己生气:与自己的愤怒和解,摆脱自我对抗的情绪,一味对抗和憋着情绪,只会让闷气郁结。
直观表达需求:需求表达公式=30%的信息+70%的感情,很多时候,生气是因为对方(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预期。先清晰地告诉对方你的需求,他的行为差异在哪,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应该做什么。再表达你因为此事有多难过、多失望,让你内心的感受和信息一起被听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信息差而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关系的破裂。
就事论事,表述客观事实:明确针对特定行为,探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要趁机把负面情绪扩散到别的事,像翻旧账,剑拔弩张,只会让矛盾激化。比如:“你总是、你之前”等,这些表达很容易催化问题。
学会复盘总结:任何的吵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接纳和理解双方。事后一定要和孩子约一个彼此都冷静下来的时间,就这次的矛盾复盘分析,不管是亲子之间,还是朋友之间,只有学会沟通,化解矛盾,才会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体验。
亲爱的家长和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探讨了如何设定界限、如何以尊重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分歧。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倾听者、更有耐心的沟通者,以及更有爱心的解决者。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