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研科研
【张謇一小教育集团·五里树小学】 五指各异因和而美,博采众长共荣共进 ——五年级语文远程集体备课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4-05-29 字体:[ ] 浏览次数:

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集体备课主要通过集思广益来扬长避短,它集成员智慧于一体,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在备课过程中促使大家共同提高,为增强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语文组教师执教水平,2024年5月21日,张謇一小教育集团五年级语文组又一次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主备老师为五里树小学的卢念老师。卢老师先从教材编写意图、单元主题、语文要素等方面对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解读。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分享了《手指》的教学设计。整体课程的设计关注新课标,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灵活地设计学习任务。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思路,重构教学过程。

1.jpg

教学过程中,卢老师首先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表格学习五指的姿态、性格和作用,加深学生对五根手指的认识;结合预学作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哪个手指描写最有趣,说说有趣在哪儿?小组展学,老师小结。学生们大胆创作,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氛围活跃。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明确文章的写作主旨。

2.jpg

其他参与教师则认真倾听,针对卢念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他老师进行研讨,氛围活跃,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张謇一小陈烨娴老师:《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与以前课本中的《白鹅》一样,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的教学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上。通过介绍手指,既让学生了解了手指的特点,又感受到作者风趣的语言,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姿态、性格、作用,利用填表格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学,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3.jpg

唐闸小学老师:要想实现方法的迁移,就得从学方法到用方法。教、扶、放是方法习得的重要过程。如果说归纳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是在教方法,那么概括其余四指的特点就是在练方法。在学生练习方法之前,老师对学习大拇指特点的方法进行了小结,让学生明白这个方法其实并不难,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习得了方法,实现了精读课文的重要学习价值。

老师在教会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概括特点的方法之后,再用表格引领学生自行归纳其余四指的特点,充分打开活动过程。老师将可视化的思维表格转化为了学生简要概括内容的脚手架,看得见的表格背后是看不见的思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风趣的语言,老师始终不忘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精准的教学评价也能在品德教育上无痕浸润。丰子恺的《手指》虽然写的是手指,但是也象征着社会上的人。老师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大拇指”。这个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联结思维,也实现了学科育德。

建议:在探究大拇指的姿态、性格、作用时,老师设计的问题和环节偏多和细,建议整合学习活动,放手给学生自主发现,不断思辨,在朗读中找规律,在对比中找不同,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启秀市北李倩倩老师:老师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瞄准课文开头的总起句,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体悟,触摸作者的表达,从而“感”作者的“智慧”,“识”作者的风趣。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着重感知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在广泛交流中不断修正、完善、丰富学生对语言风趣的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风趣幽默的词句,边读边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使得语言风趣幽默?通过读、思、品、注、议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课文第2自然段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踏实忠诚和默默无闻。借助表格,策略地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阅读走向阅读学习,以阅读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第2自然段为典型引路,第3~5自然段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向了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天生港小学汤鹤立老师:教案清晰地设定了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教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手指的特点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一一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总的来说,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一路研磨一路歌,携手共进促提高。此次活动,语文组老师们进一步研磨教学、超越自我,从多角度探索有效课堂的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将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激起更多语文教学智慧的火花。

报道:卢念

初审:秦旭峰 葛苏丹

复审:周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