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研科研
【张謇一小教育集团•五里树小学】 集思广益共研教学,携手前行同促成长 ——一年级数学组集团远程集体备课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5-03-31 字体:[ ]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强化集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25年3月26日上午,张謇一小教育集团精心组织了一场聚焦于《数据分类(一)》的远程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五里树小学担任主备,旨在引领各校教师展开深度的智慧交流,共同描绘教育的崭新篇章。

图1(1).png

活动初始,主备人王伟琴老师紧扣课程标准,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编排进行了精准且深入的剖析。她明确了《数据分类(一)》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里的关键位置与重要价值,深度挖掘了知识之间潜藏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情分析环节,王老师考量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特点,既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关注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内容与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对学情的细致分析,王老师提出了以下四条极具指导性的教学建议:

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按照给定标准进行分类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数据分类的基本特点;

2.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分类标准的能力,引导他们经历利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深刻体会数据分类的重要价值;

3.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助力学生不断积累数据分类的实践经验,有效发展数据意识;

4.注重对数据分类过程的全面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图2.jpg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来自各校的教师们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

唐闸小学的顾洁老师指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数据分类知识时,需要借助大量具体的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和统计过程。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培养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类标准下所产生结果的差异。

图6.jpg

天生港小学的陆阿慧老师提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学会运用简单的符号或语言来描述分类结果。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类”的概念,培养他们有序整理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分类方法迁移到生活场景中,比如整理书包、整理玩具等。但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切换分类标准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同一组物品尝试多种分类方式,让学生理解“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相同”这一要点,并指导学生通过相加是否等于总数来进行检验。最后,要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分类结果回答简单问题,如“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图7.jpg

启秀市北的刘宇老师建议:在数据分类第一节课,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图中的灯笼可按颜色、形状、有无图案等多种方式分类,以此图导入新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第二节课教学时,则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分类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阐述通过分类获取的信息以及得出的结论。

图8.jpg

张謇一小的缪晓敏老师分享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1.情境驱动,激发兴趣:采用故事化的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引入生活实例,如整理书包、体育爱好调查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分类任务,比如用符号记录班级男女生人数,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借助教具,如卡片、实物,或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分类的过程与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分层活动,梯度提升:设置基础层活动,让学生按单一标准分类并计数,如区分会飞与不会飞的动物;安排拓展层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多标准分类,如同时按颜色和形状对图形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分类结果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9.jpg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了集团校的团队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相信在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数据分类(一)》的教学将更加精彩纷呈,为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

报道:周桂芳

初审:管勤燕 郭 彤

复审:周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