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提高,3月26日上午,张謇一小教育集团开展了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由五里树小学二年级数学组主备,内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首先主备人田飞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例题分析。其中,教学重点是:(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例题分析环节,田老师对本节课的例题进行了逐个分析,细致地讲解了每一题中要注意的地方。接着,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积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教研氛围比较浓烈。
张謇一小凌燕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常见误区,比如单位换算时的错误,或者在估算时的不准确。教学建议中可以加入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比如错误分析活动或者同伴互助的环节。其次还要考虑课堂管理的细节,比如分组策略。材料准备的时间安排,以及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测量纸张厚度时,可能需要指导如何协作,避免混乱。最后,评估部分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形成性评估方法,比如观察记录表、学生自评量表,或者使用小游戏进行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体来说,教师需要的是在原有框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确保学生不仅能理解概念,还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唐闸小学陆云老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1.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生动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过渡到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的必要性。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用实物测量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帮助他们建立了清晰的长度表象。特别是通过使用一分硬币、电话卡等日常物品进行测量,使学生感受到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现实意义。3.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通过填空、估测、单位换算等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并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天生港小学费陈晨老师: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知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掌握进率关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即1米 = 10分米,1分米 = 10厘米,1厘米 = 10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能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灵活、准确地选择分米和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让他们能合理地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判断所给长度数据与实际物体长度是否相符。
通过展示直尺、米尺等教具,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相关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建立表象。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剪线段、比划等活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用分米或毫米作单位的物体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分米和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启秀市北小学陆玲老师:1.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直尺、米尺、纸条、硬币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亲身感受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进率关系以及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 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测量活动,测量教室中的物体、自己的文具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测量能力和合作能力;安排估测活动,先让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比较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 加强练习与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单位换算、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填写长度等,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倾听高论,得于心,践于行。张謇一小教育集团的二年级数学老师将以集体备课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坚信:“研”途一路开花,众行定将致远。
报道:贾帅克
初审:管勤燕 郭 彤
复审:周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