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五山文化建设
水滴石穿求学真知,循循善诱教做真人
发布时间:2018-01-08 字体:[ ] 浏览次数:

水滴石穿求学真知,循循善诱教做真人

                                                          

一幢空荡荡的崭新建筑,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组成了一所学校。如何让其成为一所有文化品味的学校,是每一个五山人所追求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五山人找到了一条适合学校内涵发展的独特路径――学校位于五山脚下,长江在此绵延而过,以“山水情境,仁智教育”为主线,全面构建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系,将自然山水和理想教育融为一体。五山学子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求学真知,五山师者以“循循善诱”之境界教做真人。

——题记

 

水滴石穿求学真知

《汉书》有言:“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一滴水如何穿透坚硬的磐石?靠的就是日以继夜的恒心之力。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将自己的意志化为有恒心的水滴,昼夜不停地滴坠,终有一日可以敲开成功之石。

水滴石穿的恒心,成就的是梦想。曾经多少有志青年因为一张不被录取的通知书而放弃自己的一生?然而陈忠实却重新振作,在高考失利的二十年后,农村的生活让他更加充实。这是难得的坚持,亦是难得的宝藏,终让其著成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味的《白鹿原》。曾经梦想进入中文系的青年学生,在折翼后用恒心的力量滋养着成功的向日葵。

恒心如帆,乘上它便可摆渡彼岸。

水滴石穿的恒心,孕育的是奇迹。拈花一笑,恍若隔世,曾经的“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用坚持创造了一段奇迹,温暖了一世人间。黑白素描的漫画,曲直变换的线条,他坚持着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天真。纵然身患癌症,但他曾无数次捧起话筒,做出真挚诚恳的演讲;也曾无数次拿起画笔,画出童真和谐的故事。只要有恒心,再遥远的目标也能到达。

恒心如琴,奏响它便可余音绕梁。

水滴石穿的恒心,创造的是历史。君不见,李时珍3次落榜,27年的恒心著成了《本草纲目》;君不见,蒲松龄受人冷眼,深入民间的恒心创作了《聊斋志异》;君不见,曹禺报医失败,苦心钻研的恒心创作了《雷雨》《日出》;君不见,曾国藩天资愚笨,援疑质理的恒心让毛泽东为之钦佩。“合锱铢,可以齐重于泰山;聚千百,可以致数于亿兆。”伟大的事业都是如此,成于守恒,败于荒废。

恒心如灯,点亮它便可照亮迷惘。

涓涓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力量之强,而是由于昼夜不停地滴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要拥有恒心之力,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十年如一日,成功才不会如空中楼阁缥缈不可及,质的飞跃终能把梦幻变为现实,正所谓“厚积薄发”。

流连于心灵的湖畔,尊享那一份恒心的力量。恒心是人生的方向盘,决定是驶向低谷还是高峰,只要迈出那一步,你会发现,不只是锤凿可以碎石,一滴水也能穿透磐石,带来汗水的回报!

学校的学风是“水滴石穿”,“水滴石穿”当然包含了对学生信念与意志的期盼,希望五山学子有坚强的毅力,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此外,“水滴石穿”还包含着目标专一性的隐喻。成功总是要经受考验的,在挫折面前,一如既往地前进,不为困难所屈服,正如流水一样,百折不回,东流入海。不仅如此,“水滴石穿”还有团结协作的隐喻。“水滴石穿”浓缩了学校对五山学子品德与人格的期盼,

 

循循善诱教做真人

《论语》子罕篇·第九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万师师表也,他的道德境界、教育艺术让他的弟子喟然长叹:“老师的为师之道,仰看越发觉得其高,钻研越发觉得其深。看看在前面,一下子又在后头了。老师由浅入深善于诱导我们,以文献丰富我们的学识,用礼仪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即使想停止都做不到哪。”

反复研读这段话,我认为孔子教育艺术的精髓在“循循善诱”。 反思我从教20多年的心得体会,教育艺术的至高境界是“循循善诱”。

我先从我的教学案例说起:

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叫学生读课文,一学生把“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怎么办?我没有责怪学生粗心大意,而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拨草寻蛇”这个词,让读错的同学上台分别表演“拔草”和“拨草”动作,然后告诉学生,“拔草”,一般是用双手去拔,而“拨草”一般是手拿来棍去“拨”,因此“拨”一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边是“发现”的“发”字。接着,我让学生想象林冲“拨草寻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把火烧天”招式是打对方的头盖骨,欲致人于死地。而林冲“拨草寻蛇” 招式是打对方的小腿骨,是点到为止。从这两个不同招式中就可以看出林冲武艺之高强,武德之高尚,洪教头那咄咄逼人,不顾对手死活的丑态也跃然纸上。

以上教学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拨”与“拔”音形之比较;第二层次是由“拨草寻蛇”想象其习武招式,进入词之义和词之象之境地;第三层次是把“拨草寻蛇”和“把火烧天”作比较,突出林冲比武点到为止的高境界,由词之义达人之品之境地。反观这一教学案例,私下以为体现了“循循善诱”的道理。

再从我班主任工作讲一讲:

任磊,一个半聋哑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只能靠助听器、看口型、手势,才能勉强听懂别人的意思。她妈妈为了让她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把她带到南通,但没有将她送到聋哑学校。到校第一天自我介绍时,她居然说不清自己的名字。我教了许多遍后她还是说不清,她嘴里发出的依依呀呀的声音没有人能听懂。你越着急地教她,她越急得说不出来,我停下来,不那么急着教她。下课了,我把她叫到我身边,让她看着我的嘴型,模仿着练习,一遍,两遍,三遍……几十遍后,她终于说清了她的名字。由于不会和同学交流,下课时很少有同学跟她玩。我让几个女同学在课间陪她,与她说话,并将她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靠近讲台的地方,让班上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女孩跟她同桌。刚开始,她每次做作业、默写,都是先看别人的,再往自己本子上写,不让她抄她就呆在那里,半天都不动一动。原来,我讲课时的语速太快,声音不够高,她听不清,后来我每次讲课都要提高嗓门,放慢语速,特地让她看到我的嘴型。每次她的作业,我都坚持面批,有时给她一个大大的优星,有时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有时教她读作业中的题目……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到了二年级时,我猛然发现她抄别人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报词语时她会自己默了!她会自己读书了!她居然积极举手要求发言了!六一儿童节,她穿起了漂亮的公主裙,和同学们一起跳起了舞,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天,她妈妈也赶到学校观看,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我终于等到了属于她的那朵花开!

教育需要耐心!很多孩子的落后只是暂时的,班主任需要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去等一等那些孩子,不能因为花开的时间早晚而放弃花的绽放。

杨琴,是爸爸妈妈抱养的,妈妈从小不喜欢她、奶奶失明,爸爸眼疾,家境贫寒,她觉得很自卑。在一篇日记中,表达了对妈妈的憎恨,甚至流露出早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早一点解脱的念头。那天晚上放学后,我悄悄地留下她,与她促膝谈心,告诉她:“今生相遇是亲人,爸爸妈妈虽未生你,但抚养了你。你该记住他们对你点点滴滴的爱,而不是记住他们对你的不是。如果没有他们,你还不知在哪儿飘零,你该用自己的感恩之心打开妈妈的心结,也打开自己的心结。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就像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松树承受风雪的压力,但在雪融化时,树枝可以反弹。我们就要像松树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必能走出困境。”那次谈话后,她对妈妈的态度没有以前那么恶劣了。特别是有一次,学校要排练一个节目,需要买一件衣服,她知道家里经济挺拮据,就不想参加,而妈妈知道后,特地给她上街买了一件。她在日记中告诉我:“这样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只是我从来不觉得那是妈妈对我的爱,我觉得那是她应该做的。我会让妈妈喜欢我,并让她以我自豪。”后来,她渐渐开朗,与妈妈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诱”者,启发引导之意也;“善诱”指善于启发,擅长诱导。 “善诱”,我以为体现了教学艺术之境。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合贯通。 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教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 “循循”呼唤教育的预设,没有事先精心的准备、精密的思考,哪来“循循”的魅力。“循循”讲究教育规律,不由浅入深,不由表及里,不由此及彼,哪来“循循”的魅力。“循循”要关注人的成长规律,不顺其自然,教师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哪来“循循”的魅力?

教育教学工作像四季的轮回一样平淡而又生机盎然。想起一位我很钦佩的名师的话,大意是:“孩子是个矛盾体,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处处充满了矛盾。我们既希望孩子合群,又希望他们有个性;既希望他们勇敢,又希望他们不惹祸……”矛盾也好,艰难也好,做教育工作终需本着一颗敞开的真诚的心灵。像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迷漫……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育教学确有太多技巧与方法,但我更坚信,只要对学生能永远敞开着一颗热切鲜活、肯于亲近的心,循循善诱,每个教师都是名师。

不哗众取宠,不喧宾夺主,不自我展示,不浮躁跟风,不花拳绣腿。 “循循善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追寻“循循善诱”的教育境界,和蔼善待每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耐心等待他们的进步。

五山学子以水滴石穿之精神求学真知,五山师者以循循善诱之境界教做真人,五山人定会在求学教学的道路上,向着明亮那方越走越远……

李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