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旅游文化资源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南通市五山小学 刘志和
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任何富有价值的地方文化,都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而且,只有跟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一致的素质教育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我校地处狼山风景名胜区,是由近代名人张謇创办的,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地理位置及所处地位决定了学校需打好“旅游文化”这张牌。近年来,我校以地域特色为抓手,以文化环境、课题研究、活动等方面科学规划依据地域资源,凭藉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运用旅游文化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科学文化、社会交往、法律、道德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强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开发家乡的意识,同时,在科研中促进教师队伍的联动发展、整体提高,学习研究乡土文化资源,增强教育科研主体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教育教学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一、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主题性。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基于社会,基于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
近年来,我们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以打造品牌为目标,从事地方旅游文化课程的研究。九五期间,学校开展了“地方旅游文化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课题组的老师们精心编写了校本课程《乡情》,这本书以比较翔实可靠的资料,细致入微的笔触,挥洒自如地描绘了家乡狼山名胜风景区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历史演变、风光特色、轶事趣闻,反映了家乡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人文地理,反映了家乡狼山这块风水宝地“人才辈出、美景如画”的胜景。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学校紫琅文学社的成员还用自己稚嫩的笔墨,通过写山、水、人、园林等来表达赞美自己的家乡、建设可爱的家乡的强烈愿望,编写了学生习作选《百草园》。其中《乡情》为崇川区学校第一套乡土教材系列,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爱我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市级“十五”课题“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则是“九五”课题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宽,该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开发家乡的意识,使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以逐步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的培养,特别是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带入到地方旅游文化之中。
二、注重学科渗透,加强针对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与地方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语文活动课上吟读朗诵文人墨客的诗词、对联,讲述历史轶事、民间传说,小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狼山风光;思品活动课上规范言谈举止,训练待客礼仪,做文明游客;社会活动课上开展旅游与饮食、旅游与摄影、旅游与环保等知识的搜集;深入社会参观、访问、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地方特产、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树、花、亭、阁等的素描、未来的家乡想象画及工艺品的制作;班队会上举行“我爱你----五山”、“夸夸我的家乡”“你好啊,狼山!”、“狼山人游狼山”等主题活动,这样把涉及地方旅游文化教育的序列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我们这里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较多,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的良好活动环境。我们曾开设了这样一堂活动课,课前交代学生一项任务:到狼山风景区游玩时,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一处景点,把景点的特色记下来,把古诗或文人墨客的题词记下来。活动开始了,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寻找自己喜爱的景点。他们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去体味大自然的美,从所认识的熟字中去揣摩诗句,自发地开展讨论、争辩,不懂的去请教本地导游,询问风景区工作人员,回家查资料,学生情绪高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堂实践课的开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得到了景区内部人员和游客的高度评价。风景区成了学生的课本,导游、工作人员成了各位老师,游客们也被吸引过来,成了课堂的观摩者。课后我们还进行了撰写狼山风景区导游词比赛,开展了争当小导游活动,开展了古人题狼山诗词征集活动,开展了“祭扫白雅雨烈士墓”“我站在张謇铜像前”主题队会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轻松又获取了知识,良好的活动环境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观察思考、写作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凸现学生发展,着力实践性。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与旅游文化相配套饮食业、摄影业、导游业等,哪一个不是学生实践的天然训练场?这些定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想象。
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与人交流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1、以旅游文化育德。
校本课程贯穿始终的,首先是爱国教育。爱国应该从爱家乡做起,我们凭借地理优势,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登五山、游园博园、观日出……春天带学生去军山茶园看采茶,夏天去长江边欣赏它的雄浑与壮阔,秋天郊游剑山文化景区,冬天去游乐场。家乡秀丽的山水风光,壮丽的古老建筑,各异的风土人情,典雅的宾馆设施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活动环境,一次次地接触,一次次的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就有了一次一次升华。其次是生态环境教育。生态平衡既是狼山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爱绿、护绿”小分队,经常活跃在风景区一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雏鹰小分队到风景区做义务小导游,扛着“南通是我家,绿化我参加”的横幅,举着“爱我狼山”、“美化家园”等红绿三角旗和标语牌,高唱《地球是我们的妈妈》等歌曲,向游人宣传环保知识,组织队员到公园打扫卫生,清除白色垃圾等系列活动,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无疑是在学生心灵中绿意深浅的天平上加重了“深”的砝码。训练待客礼仪及“小导游”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身的修养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促进了文明美德的形成。
2、以旅游文化启智。
狼山地方旅游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我们根据旅游文化的特色在“一山一水一人”上做足文章,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学校先后成立了绘画小组、摄影小组、英语小组、紫琅文学社、紫琅足球队、“紫琅之声”红领巾电视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绘画小组的同学通过历史人物画、狼山山水画,提高了绘画能力,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摄影小组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摄取多种的场景反映了家乡的新貌;紫琅文学社的成员用自己稚嫩的笔墨,通过写山、水、人、园林等赞美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紫琅足球队员的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发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绿茵场上奋勇拼搏,开拓进取,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奖杯,成为我校的又一特色。每次仁智社团活动那天,校园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学生个个有“精品”展示。每学期结束前,我们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展示学生的各项成果、各类作品,给学生创造展示成果的机会。看似简单的活动,留给学生的都是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启迪。
3、以旅游文化育美。
狼山的名胜古迹、人文轶事、历史掌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家乡的青山、绿水、长江、田野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勤奋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我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中反映美的东西,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如我们让学生收集狼山上的楹联,月台上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体会狼山的空灵美感;通过王安石游狼山后发出的“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及文天祥“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的赞誉,感受狼山的独特韵味;品读着余秋雨的《狼山脚下》,领略它的脱俗气质……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体会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促进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欣赏能力。
地方旅游文化的特色,应是我校素质教育的特色。这种地方旅游文化正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更是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沃的文化土壤。汲取狼山旅游文化的精髓,以狼山旅游文化为载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正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依托地方旅游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