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变的教风
——循循善诱
周佳玲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伟大的教育家都传承着亘古不变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循循指有次序的样子。善是善于。诱:引导。它告诉人们要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论语》里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其乃真理也。
古时有孔子教导于人。有一回,孔子独自站在庭中,看见伯鱼趋身而过,就问儿子:“你学诗了吗?”伯鱼言道:“尚未学诗。”孔子说:“不学诗,不知与人言语应对。”伯鱼退到自己房中,赶紧学诗。诗有比兴答对酬酢,学了之后,能够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所以孔子教儿子要学诗。又有一次,伯鱼趋而过庭,孔子问他:“你学礼了吗?”伯鱼答道:“尚未学礼。”孔子说:“不学礼,不知立身处事之道。”伯鱼谨遵庭训,退而学礼。礼是恭俭庄敬立身之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若不学礼则无以立身。学诗、学礼是孔庭教子之义方,循循善诱方可教人求真。连他的弟子颜渊都感叹道:“老师善于诱导人循序渐进地为学向善,他让我广求学问,行为合于礼。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来。我已用尽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师如树立新的目标,又高远非凡,我虽想逐步追随,也没法办到。”说明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而且注重教学方法,按着每个人的资质和学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所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深思。
不止有古人,也有今人: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苏联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独到的教育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称道,促人又一深思,让人无比敬佩。这从他写的教育随笔《勇敢的人》中,便可窥见一斑。
借“景”诱导
父亲、母亲、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到森林里游玩。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赏花,这是一幅美妙的亲情和谐图画。“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父母没有慌张,更没有迅速逃离,而是拿出了雨衣给孩子们穿上,显得镇定从容,从行动上给孩子做出了“勇敢”的榜样。
这时,四岁的萨沙看到了令她不解的一幕:“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虽然她也并不怕淋雨。”是呀,下雨了,应该穿上雨衣才对,可为什么哥哥和妈妈互相推让雨衣呢?幼小的心灵在观察在思索。聪明的母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抓住这个难得的瞬时机会,又给出了一个让四岁的萨沙继续思考的答案:“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弱小的人。”噢,他们是在互相保护对方。妈妈觉得托利亚年幼,需要保护;托利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需要保护妈妈。妈妈和托利亚的行为再次给了懵懂的小莎丽以启发:“我为何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我是最弱小的人吗?”妈妈的回答最终给孩子点出了的“努力”方向: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多么睿智,又多么艺术的点拨啊!妈妈巧妙地告诉莎丽,你也要学会保护弱小的人,学会关爱他人,这是做人的品质所在。一个“笑”字,蕴藏着鼓励,包含着启迪!妈妈真不愧是个“家庭教育家”!
至此,下雨了穿上雨衣不要害怕、把雨衣让给弱小的人、你也能做勇敢的人“三次”循循善诱,巧妙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本文中的母亲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摆事实、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随即发生的小事件,进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并最终让孩子亲自体验了“勇敢”,学会了做勇敢的人。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科学而艺术,可谓春风化雨,润“心”无声!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学习借鉴。
先人们铺好的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完,后人的路有我们先行探索。但不要忘记一个永远都不随时代的进步而淘汰的教风——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