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季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晨间谈话时,我们进行了周末趣事分享,安安提到了自己去人民公园放风筝的事情,孩子们纷纷讨论起来。
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后,我们提出开展“探索风筝”的活动,大家都热情高涨。于是,一场关于风筝的旅程开始了。
风筝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关于风筝的传说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一起了解了风筝的演变历程。
原来,风筝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风筝最早是墨子发明的,他用木头制作了一只木鸟。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的材质。纸被发明和使用后,又出现了纸质的风筝,所以风筝又叫“纸鸢”。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也逐渐从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活动。
风筝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有些什么形状?有些什么图案呢?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完成了风筝调查表。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风筝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骨架:支撑起整个风筝的架子;
2.风筝面:承受风力的部分;
3.提线:风筝和放飞线的连接;
4.飘带:帮助风筝保持平衡,又有装饰作用;
5.放飞线:牵引风筝升高的线。
对照真实的风筝,一起来找一找吧!
仔细观察风筝的两边,你有什么发现吗?
风筝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图案也都差不多。
原来,像这样两边的大小、形状都一样,对折后可以重叠在一起的图形就是对称的图形。对称也是风筝保持平衡的秘诀之一噢!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你发现了吗?
教师的思考:风筝种类繁多,颜色造型各异。通过多媒体资源,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风筝,感知了各种风筝的外观、结构的不同处与相似处,对风筝的五大种类有了直观的了解,满足了好奇心并充实了前期经验。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感知了生活中蕴藏的对称原理。
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特性,孩子们对风筝怎么设计有了很多想法,这不,他们行动起来,开始了“小小设计师”之旅。
孩子们发挥想象,大胆创意,在绘画的过程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看,我们设计了五颜六色的的风筝。
有了设计图,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风筝吧!
投票选择:小组自由讨论,成员之间投票选择,决定了本组想要制作的风筝,有蝴蝶的、蜜蜂的、三角形的、菱形的......
寻找材料: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来了一次性筷子、细木棍、双面胶、剪刀、彩色飘带、鱼线、布和一些卡纸。
制作风筝:大家齐心合作,裁剪造型、固定骨架、裱糊黏合、系绑线绳、装饰美化,多彩的图案寄托了孩子们对明天的美好期望。
教师的思考:与其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如追随孩子们的脚步,支持他们的想法。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遇到了问题:纸质的风筝面太薄、风筝线不会绑、用胶水粘的骨架不牢固等等,大家互帮互助、共同研究、积极探讨,最终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放飞风筝,是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放风筝时,孩子们心无杂念地关注空中飞舞的风筝,腿奔手拉,眼睛仰望远眺,既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又舒展筋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愉快。
第一次放飞:
风和日丽的天气,最适合户外活动了。这不,带着心爱的风筝,孩子们来到了操场上,你拿风筝我拿线,“三二一,起飞!”
第二次放飞:
等到风大的时候,孩子们再次尝试放风筝。
第三次放飞:
再一次调整后,孩子们来到空旷的场地进行了第三次试飞,大家信心满满,兴奋地迎风奔跑。这一次,我们的风筝都飞起来啦!
通过讨论,孩子们还总结了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和必备条件。
教师的思考:《指南》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三次的放飞经历,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探究,逐步明确风筝起飞的条件——风的大小、风向、场地等,在失败和成功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多次尝试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课程感悟:
朱老师:小风筝,大学问。整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童真、童趣。
陈老师:孩子们一直在进行深度学习,尤其是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每位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收获,这会激励他们今后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长长的线、小小的轴,五彩斑斓的风筝,寄托了对未来的憧憬,承载着对幸福的追求。
亲爱的孩子们,希望你们像风筝一样,不惧风浪,勇敢地追随自己的梦想,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