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中的“指导要点”提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品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携手努力。幼儿园应该如何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家庭品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一起来看!
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幼儿阶段的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会帮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还能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不少家长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相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甚至有家长因一味追求孩子学知识、“成绩”好,而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因此,需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使家庭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与幼儿园达成共识。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可以发挥个别教育优势,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品德教育。
家庭应与幼儿园加强沟通和联系,同步开展品德教育,这有助于让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成为了家人的好帮手,还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家庭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家长走进幼儿课堂的活动,不仅能够极大激发幼儿情感,还能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周围亲人和同伴的爱。
家庭品德教育三要素:
1.大爱而不宠爱
大大方方地爱,即尊重孩子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但不意味着事事迁就。孩子在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时,要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爱的底线,没有底线就成了宠溺,会造成孩子“唯我独尊”,不顾及他人感受。
家庭中所有人都喜爱孩子,总会把最好的给孩子。但善待并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善待是关心、理解孩子,是对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满足和引导,但不能滋长孩子的任性。
3.呵护而不偏袒
爱护孩子是家庭的责任,包括保护孩子的安全健康和生存发展的权利,但是孩子身处家庭、幼儿园、社会等不同的社交情景,要在守护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规则和尊重。同时,孩子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心理敏感期,家长要把握好孩子在与人共处、共事中的是非感这个“度”,不能遮掩孩子的不当行为,即“护短”,也不能在交往冲突中一味地偏袒孩子。
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家园密切联系,拧成教育合力。这里特别要提醒老师和家长们:当孩子获得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表扬和赞美。因为来自家园双方的鼓励和称赞十分重要,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建立和巩固积极的情感体验,早日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