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营养保健
秋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
发布时间:2023-10-07 字体:[ ] 浏览次数:

秋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加强广大师幼、家长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现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美丽的季节!

红眼病

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

红眼病的表现?

儿童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急性结膜炎属接触传染,多见于春夏及秋季,可散发或流行感染,发病急,传染性强,一般在接触感染1~2天内双眼先后发病,各年龄段人群都可发病。

可出现双眼红、热、痒,眼部畏光、自觉流泪、有异物感和灼热感,眼睛结膜充血,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多,常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早晨起床睁眼困难。

如何预红眼病?

1.注意日常生活卫生,避免接触受感染物品。保持双手清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避免用手揉眼睛,触摸眼睛前后要彻底洗手。

2.清洗眼部时不要用硬性的布去擦眼,不要碰及黑眼珠(角膜),须用柔软的经过消毒的纱布(一般家庭可用煮沸消毒——煮沸半小时即可)蘸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湿润眼部擦去眼睫毛上的分泌物。

3.红眼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个人卫生用品和眼部保健品(眼药水,眼镜,眼镜抹布等)。不要采用集体滴眼药水预防眼病。

4.使用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卫生,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流行时,要小心使用公共设施,切勿在接触公共用具后揉眼,以免感染病菌,手接触眼睛之前一定要用肥皂洗手。低龄儿童抵抗力弱,应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场所玩耍,应保持手眼卫生,应避免与患结膜炎的家人同床共室。与病人接触后,立即洗手消毒。

5.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支原体肺炎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微生物,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易引起气管及支气管炎、喉炎、肺炎等。

肺炎支原体也是小儿肺炎常见及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占小儿肺炎发生率的20%左右。传染源多为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者、病原携带者,病原体经过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支原体肺炎的表现?

支原体肺炎感染潜伏期长,约1-3周。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热、咳嗽是最常见的表现。

初期为干咳,后期有黄色或白色黏痰,偶见痰中带血丝,部分患儿有喘息症状,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损害,如消化系统、心肌、肝脏和其他并发症是其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支原体肺炎?

1.注意增减衣服,秋季气温变化大,早晚会感觉较冷,中午气温又较高。因此,送孩子来园时可以多穿一件外套,防止孩子着凉,既要让孩子拥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也要适时给孩子增减衣物。

2.加强饮食调养,孩子的膳食要合理,以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多饮用温开水,适当多食青菜、番薯、藕、柿子、香蕉、红枣、柑橘、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果蔬,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给幼儿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

3.做好疾病预防,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居家环境保持通风,勤洗勤晒幼儿的床被。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共同场所、不要让孩子接触生病的人群、孩子身体不适时马上就医。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的表现?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是做好卫生工作,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做好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洁工作。室内勤通风换气,洗晒衣物;避免带孩子去大量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3.每天对幼儿用品及时消毒。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4.提高幼儿免疫力。注意食谱的合理性,注重营养搭配;多带孩子出去运动、晒晒太阳;保证孩子充足地休息。

诺如病毒

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1.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食品和饮水管理工作,加强病人、密切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等工作,积极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

2.控制传染源。已经发病的学生要隔离治疗,暂停上课,应该在家休息,直到症状消失3天后,由医院开具复课证明才可回校,以免将疾病传染给同学。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吐泻物污染过的物品、厕所等进行消毒。

3.避免病从口入。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对一些放置时间较久的冷菜最好少吃或不吃,饮用水煮开才喝,不要喝生水。

4.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水痘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水痘的表现?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如何预防水痘?

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也很重要。

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特征为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

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等。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1.接种疫苗。注射疫苗可有效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2.注意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香皂或洗手液等给幼儿洗手。

3.科学饮食。幼儿的食物必须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喝烧开的水。

4.避免接触。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可能引起感染病毒。

5.开窗通风。保证每天定期开窗通风,做好室内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