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育随笔
《姥姥的剪纸》评课
发布时间:2017-08-05 字体:[ ] 浏览次数: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课文既要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满怀着期待,听了 陆红兵 老师展示的《姥姥的剪纸》,又一次领略了他的课堂风采:热情、活泼、传情、诗意。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那灿烂的笑容,很具亲和力。师生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看着这亲切的笑脸,谁不被吸引呢?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爱,和谐的氛围。在这笑的感染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有人甚至被赞美得忘乎所以,调皮性上来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呀,需要我们老师去经营,去释放。课堂上流动的这股孩子气让人感动。

  老师的语言让人感动。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评价语,老师都激情饱满,生动形象,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了很好的情境氛围。如在指导体会“我”的调皮劲时,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笑盈盈地说:捂得还不够紧,姥姥还可以看得见呢!我看你嘴角带着浅笑,一定以为自己的鬼主意得逞了。这样充满了期待和蛊惑性的语言,学生谁还不愿意来读呢。当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时,老师随机评价:“勤劳、善良的姥姥更加真实熟悉,仿佛就在身边。”让学生看“喜鹊登枝”图后,读“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老师随机评价:“发自内心的赞叹”“姥姥剪得好,你读得好,把喜鹊都读活了”课末,老师饱含激情地说:“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不是——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啊!”他用情感拨动了学生心底的琴弦。

  他还善于在课文的空白处引导想像,指导说话,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诗性光辉。如在体会作者对姥姥思念时,设计了如下说话训练:

  当你看到“老牛和兔子”这张剪纸时,你感觉姥姥仿佛在对你说些什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出现了这样精彩的发言:

  生:姥姥仿佛在对我说,你在外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生:姥姥仿佛在说,你要常回家看看。

生:姥姥仿佛在说,你要努力学习,找到工作时带姥姥去看看外面那精彩的世界。

  这样充满了个性化和智慧的语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本真和诗性韵味,让人感动。

  又如: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我的心境与梦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

  这一处说话练习的设计,也同样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发言:有的说忆及童年那美好的回忆;有的说姥姥慈祥的脸庞;有的说娴熟的剪纸技艺。此时的学生,心境和梦境也随作者而飞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随作者在心中流荡。

 

  本堂课老师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思一边想像,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展开过程中,老师敏锐地捕捉了好几处课文中的"文化细节":神、无所不能、熟能生巧……特别是在“耍赖”“挑剔”“刁难”“调皮蛋”这些词语上的敲打,让我们每一个人跟随着作者读出了童年的“心梦之境”。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以语文素养的系列化训练为纬,进而追求“三维目标”的高度达成。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始终扣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关键句,扣住“拴”、“缠”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孩子们 通过和 老师一起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经历,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情感得以熏陶和净化,同时还比较深刻地受到感恩方面的教育。“无论……有声有色。”一句在教学中数次出现,反复渲梁,教学效果较好。“拴”与“缠”将课文内容与孩子爱玩、爱撒娇的天性及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理解课文循序渐进,对话交流气氛热烈,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老师抓住剪纸,在投影上打出三幅牛兔剪纸图,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去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老师出示教材原文中的一段话,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我感觉到自己的眼角润湿了,亲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我想这正是我们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