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育随笔
点燃心中研究的火炬
发布时间:2017-08-05 字体:[ ] 浏览次数:

 

点燃心中研究的火炬  

                                    ————听冯卫东《做一个永远的思想者》有感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 戴建强 

 

寒冬腊月,临近新年,通师二附科学馆的会议中心却是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冯卫东主任更是讲得面红耳赤,热血沸腾,作为听者的我更是沉浸在如此精彩绝伦的讲座中,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冯主任讲得有理有据,有实有虚,有详有略。他的讲座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结合本人的成长,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让我感受到研究的路,并非无路可寻。结合冯主任的讲座,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留心课堂,问题即是研究  

课堂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主阵地,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惑。是做一个粗心人,听之任之呢?是做一个糊涂者,含糊其辞呢?还是做一个执着者,抓住问题,决不放弃,锲而不舍地思索研究呢?冯主任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与楷模。他从事教学时,留心课堂中每一个细节,善于思考,善于反思,更乐于总结归纳,勤于汇于笔端。其实,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过类似的发现与思考。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预见性,致使教学结构松散,造成时间的浪费,最后不得仓促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拖延时间。课后我仔细地回忆教学过程,重新设计问题,在心中演练,并暗暗地想,如果再上同样的课,定能让学生学得更充实,更富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是课堂必定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只要你足够细心,都可能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长此以往,必定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百益而无一害。积少成多,百川汇海,将来动手撰写论文便不会无从下手。  

二、乐于动笔,思考即是随笔  

冯主任所著《走在研究的引桥上》厚厚的一本书,挥挥洒洒几十万字,有精彩的发言稿,有隽永的随笔,更有深邃的论文。这些并非“一口一个饼”“一锹一口井”可以做到的,他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他日常工作中勤于思考,日积月累的果实。许多教师没有留意教学中的问题,即使注意到,也没能深入思考,更加懒于动笔。而且会为自己找众多借口作为遮羞布。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更有利于自己,利于学生,利于社会。在日常工作中,时常理一理自己的思想,写一写随笔,让它成为如衣食住行一般的生活需求。随笔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随意,天马行空,最容易上手。关键都是自己的思考,都是原创的,不必去感谢百度。为有朝一日书写更高层次的论文,积累素材,厚积薄发。  

三、潜心读书,知识即使魅力  

冯主任喜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出差在外,行李箱大半被各种各样的图书霸占了。他不仅读得广博,而读得专注,尤其酷爱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从他所著的书中,大量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话语,可见其读书的功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著名的情境教育专 家李吉林 老师一次去北京开会,忙里偷闲,一口气买了几千元的图书,那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为此,我们有何理由不静下心来品读几本好书?光凭学校中那点知识老本,或许能糊弄天真的孩子。但你误人子弟,落后于时代,你能心安理得吗?让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让我们从琐碎的家务中,我们从无聊的应酬中,挤出一点时间,闭门谢客,独自享受读书的乐趣,重温做学生时的那种对书的“痴迷”。  

“灵感属于有准备的大脑”这是著名的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诗篇》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稍作改动“成功属于有准备的大脑”,不知是否妥当,以此激励鞭策自己,潜心读书,勤于动笔,点燃心中研究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