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提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因此,要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真心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阅读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欢乐还给学生,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发挥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听了联合办学交流观摩活动中的三节语文课,我对以上的认识就更深刻了。现总结几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供今后进一步研究实践。
一、立足整体,抓住关键切入。
每篇课文都会有最关键的词句,找准了,引导学生上勾下连,就能引领学生读进课文。
在《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教学中,
二、穿针引线,激活阅读兴趣。
怎样让学生越读越带劲呢?我们先来欣赏
师:课文里的小白兔又想到什么妙招呢?
生:读节3,各抒已见。
师:让我们再读读节1,感谢这片绿色的草地。
师:办法是想到了,能成功吗?再读节3。
生:表演:“小白兔”蹑手蹑脚的/弯下腰/小心翼翼/悄悄地。
师:对呀,读的时候也这样轻轻的,悄悄的,慢慢的……
生:读节3
师:谁来做那只最勇敢的小白兔?(出示道具:头饰、大棕榈树叶)。
生:表演课文情境。
师:刚才在狐狸旁边的时候,你们怎么样?
后来把它甩在后面你们又怎么样?
那就读出这样的变化。
老师的指导只是推波助澜,教师并不讲什么,而是通过丰富的表情,精练的提问,把自己放在一个意境中,这里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读的技巧的灌输,但教师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动声色的指导,看到那场景,读出那感受,一切尽在对课文的朗读中,在语言的实践中。
三、善用资源,创设准确的语境。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以运用的资源,只要着眼于教学重点,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适时、恰当的运用,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绿色的和灰色的》时,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为帮助理解“我”和“姥姥”间的浓浓的亲情,
四、角色互换,演绎真实学境。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转变为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心智以及生活经验为视角,对教材进行换位解读,充分预测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演绎真实的学境。
在《家》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在“家”里的幸福、自由和快乐,
在《姥姥的剪纸》中,
苏版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或场景都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记忆,两位老师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相应的记忆,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文本,使其在反复阅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五、优化评价,鼓励个性阅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阅读结果的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当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肯定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几节课上诸如“嘿嘿,你真棒!” “学得好,表扬他!”之类的程式化的评价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更准确、更规范、更富有个性的口头语言评价,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或真诚交流,或启发诱导……“你真会听,学会倾听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别紧张,我们都支持你,再试一试,好吗?”“如果你声音响亮,就可以不用话筒了!”“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孩子,我知道你被深深地感动了,来,说说你的感受吧!”……
这些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切入,及时地肯定、启发、引导,真诚的目光,和蔼的语气,爱抚的动作,带给学生自信和灵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徜徉在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同时互动的精彩往往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也会生成出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这些元素,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
当然,这一切只有正确把握了《课标》,深刻解读了课文,指导自主阅读的策略才会应运而生,左右逢源,语文课堂才会生命萌动,如期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