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育随笔
《家》评课
发布时间:2017-08-05 字体:[ ] 浏览次数: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的散文诗。听了费老师上的这堂课,总感觉很轻松,很快乐,也让我受益匪浅。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她的课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一、贴近学生生活,以此激发兴趣

教师一开始就亲切地问学生,“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家,家里都有谁啊?爸爸妈妈下班后要回家,我们小朋友放学后也要回家。家可以让我们休息,给我们温暖;家也让亲人们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有家的感觉真好!“一年级孩子生活阅历较浅,对他们来说,父母家人是最熟悉最亲近的,费老师一下子让孩子们进入他们所熟悉的回忆中,孩子们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学是学生的引导者,费老师通过创设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乐学的情趣,也很容易马上融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引导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费老师在这堂课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精当到位的语言,引导孩子发挥想象,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了课文前四行后,费老师问孩子们,“在这么美的家里,你们都做些什么呢?”先让孩子们动一动,再请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情景,激活了课文凝固的语言,经过思考,孩子们有的说我在听风婆婆讲故事,有的说在给大树捉虫治病,还有的说在和好朋友说悄悄话,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语言也放得开了,再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与梳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同时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三、设置情境,以境助读,以境入情。

以境助读是这堂课的特色之处。低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很难理解某些词句。为此,费老师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如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就通过板画展示给学生,把课文中语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而读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辅以音乐、图画、动作等帮助学生去理解,在指导理解的基础上读,使读的层次很分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从初读到细读,以及到最后读得很有感情,这样一个过程,教学上很有坡度。例如,“蓝天是白云的家”,先让学生读,然后通过看图体会,等体会了感情再读就上了另一个层次。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练得也很到位。从词到到句,学生一步一步读好,踏踏实实。

四、教学思路清晰,教师为导,学生为主。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就是始终以教师为“导”。教学中,费老师耐心地带着孩子们一步步进入课文情境,孩子们在她的一个个巧妙问题的指引下,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发现问题,理解诗意。如在教学“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时,老师间,“泥土这么难看,那我们不住这儿了,把你送到蓝天中,行吗?送到小河里呢?送到树林里呢?”,孩子们经过思考,明白了泥土对种子的意义,自己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坡度的教学。

纵观费老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意图明确,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清晰,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手段多样,是一堂好课。